夏津千年古桑背后的功臣——治沙县令朱国祥

发布时间:2020-12-28 // 字体大小T|T

夏津千年古桑背后的功臣——治沙县令朱国祥

       康熙十三年(1674年),朱国祥到夏津任知县。在清朝《夏津县志》中对于朱国祥的记载并不多,全文仅寥寥158字,但却记录了他到任后心忧民瘼、兴利革弊、治沙植桑诸事,官民无不爱戴。
 

清正廉明  宦囊羞涩


        朱国祥出身官宦世家,书香门第,其母亦为宦门闺秀,饱读诗书,作字稳健,真草兼能。其父在外为官,不遑教育子女,多由其母教课习字。并重“修身齐家”“尽忠报国”之训。后以官荫入国子监肄业,“洁苦自励,以学业操守见称”。入仕后,每以“勤谨廉明”为准则,自奉俭约,而厚遇于人。生平官服之外,仅布衣数袭,三餐唯粝米蔬食。其妻亦荆钗布裙,从无铅华之饰。子女之衣缝补连缀,大弃而小用。尝言“人以道德为本,衣食之事,唯遮体果腹耳!”然遇鳏寡孤独,贫苦故旧,辄竭力相助,不惜倾囊。故常至薪俸每不周接,日常之需拮据不敷。其清正廉明之风,官民无不钦敬。

 

心忧民瘼  兴利革弊


       朱国祥任夏津知县后,下车伊始,即巡方问俗,以察民之疾苦。每出行则轻车简从,便装微服,青衫小扇,谦谦如乡先生。从不列仪仗而煊威,亦不鸣锣以张势。所到处辄与农夫村老交谈,融和洽切,如同家人,村人亦不以之为官而畏避,每实诉乡间利弊。其则悉心倾听,或染翰而记,旋即出榜文告示,利则兴之,弊则革之。

       凡遇赤贫孤苦之民,常自取俸银以周济。兴养济院,以养无依翁媪;修育婴堂而养孤儿弃婴。


      疏浚汉渠,开挖沟洫,引水沾溉民田。兴学校,倡孝悌,教化世风。尝捐薪俸修学宫、葺考棚。并亲临县儒学,教授生员。著有《四书集讲》,使县学生员学风大振。并亲书“名行节操”匾额挂于讲堂,俾诸生时时砥砺名节,以德行为先,而启文艺之智,一时传为佳话。

 

造林封沙  饶财裕民


       朱国祥尝巡于邑之东北黄河故道之沙区。见“地半沙滩,不宜禾稼”,“满目荒凉,人生凋弊”。询及里老,辄曰:“春日风沙,不得耕种,故秋获无收,人多逃户”。朱公乃召衙中同僚会议,必求“祛风沙,而利民生”之良方,后屡议而得”,“广植草木以祛风而固沙,种桑果兴蚕业而裕财用”。遂广征博议,亲绘造林图。择取树种,分区布划,植桑养蚕,栽种果树而倍蓰其利,并创封沙造林以助农穑之方,为“包袱地”,即地之周匝植树。而其中禾稼,无风沙之害,而得稼穑之获。民人誉之。后人感其恩惠,乃醵资镌碑以记其“植树固沙,蚕果裕民”之恩。

 

官清民自安  情深潭水


         后来,朱国祥调迁宣化、赤城同知时,百姓成群结队哭着拦轿挽留。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,朱国祥又升任东昌知府(当时夏津县隶属东昌府),夏津百姓前去迎接,街上店铺全部关门。


       朱国祥心系百姓,老百姓永远铭记,每年春节当地百姓形成了“先拜朱公,后拜祖宗”的习俗。附近的村民先后自发建造三座“朱公祠”来供奉朱国祥。第一座祠堂建于康熙年间的七里屯村,第二座建于嘉庆年间的温辛庄村,第三座建于民国时期的刘曹新庄。几百年后,还有夏津百姓自发建祠堂纪念他,可见他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影响。

 

       在历史上,朱国祥被称为“循吏”“能吏”和“廉吏”,他对百姓十分慷慨,对自己却非常严苛。


      朱国祥所用的碗叫“木叶盏”,在这个碗上面镶着一片桑叶,这说明朱县令在吃饭的时候都心系百姓。相传,朱国祥将刻着桑叶的碗分发给自己的下属,并且写下了“私派一文钱幽有鬼神明有法,枉入一人罪远在儿孙近在身”“懈惰渎职当愧皇粮薪俸,贪墨中饱应惧天理鬼神”的楹联,意思是说:我要贪污一文钱,在暗中有鬼神来处罚我,明着的有国法来制裁我,如果是为了我个人私欲,给别人妄加了一点罪,远在子孙近在身,远了报在我的子孙身上,近了现世现报报在我身上。时刻提醒自己清廉为官,公正待人。
清雍正时恩县知县陈学海有诗赞曰:“苍椹奠得民安业,处处丰登乐岁畦。”


     “吹尽狂沙始到金”,千年的黄河故道从漫天风沙到如今的郁郁葱葱,体现了祖祖辈辈生活在夏津的父老乡亲与天斗、与地斗、与风斗、与沙斗的大无畏精神和力量。
时空变换,如今走进朱国祥的故事,依旧能够感受到他为官的正气与清廉。